勵志網站‧人生經營論壇
首頁
勵志網站

會員登入

帳號:
密碼:

會員註冊   忘記密碼

勵志網站

族群分類

勵志網站

好站連結

勵志網站

公告區

勵志網站

瀏覽人次

今日人數:20
累計人數:727492
發表文章:7179

 

Life Up首頁 》故事集 》親情/愛情 》

分享到

分享到  

Life Up首頁  »  故事集

走出教室、參與地方——楊富民:從「公共性」出發,讓社區成為教育殿堂

  收藏文章   回覆文章

幸運草(一般會員:致知)
2019-12-26 PM 09:29

(0)

 

 倡議家/文:楊富民
我們常以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、教學是老師的問題。彷彿將孩子丟給學校,丟給補習班就能夠讓每個孩子變成一個「完好」的大人;但是更多時候,這些機構能夠給的,不過是在教育評分機制中的競爭力。
以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中來看,家庭是第一個影響孩子們的場所,接下來則是同儕與學校,他們在不同的階段協助孩子學習「課本上沒教的事」……。然而,這之間,我們卻常忽略社區;社區,也常忽略了自身的責任。
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
教育本身有其「公共性」,所謂「公共性」,有兩個面向:第一個面向是教育並非只是學校的責任,教學也不只是老師的職責。黑板沒寫的內容、考試不考的題目,也是知識;部落耆老、村落頭人,以及百百種工作的從業者,也能成為老師。過去的教育長期的探討著「考什麼」,卻少有問及我們應該學什麼、向誰學?
公共性的第二個面向,則是在於教育的場所,我們常侷限的認為教育就是在學校,忽略了家庭、社區的身教、言教。過去一代的農村人們,曾是在「巷口」、「樹下」從村子裡的長輩們習得地方的文化、土地的歷史,以及建立起土地的價值觀。
從這兩個面向來看,教育重新提及「公共性」,其實是對當代台灣教育的反思。
關注到這些議題,位於東部的 3 所國小、3 個社區,便從教育的公共議題出發,讓學習的場域不再侷限教室,也把課本外的內容帶入課堂。
明利部落-從太魯閣族傳統織帶到美學視野
部落的文化傳承議題,長期以來受到大眾的關注,但過往因為學校的教育,以及升學的壓力,極大的壓縮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、地方知識的空間與時間。哪怕過去教育內容中,曾經施行鄉土教育與鄉土教材,但仍是與傳統的部落知識有著極大的落差。
位於花蓮縣萬榮鄉的明利國小與部落的族人們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,開始嘗試將部落的傳統文化知識,進入到學校裡面,甚至某種程度上,他們探詢著是否能夠取代我們過去的一些傳統學科?
在明利國小校長、護理師賴春美,以及部落族人,擔任村長的劉添順、工藝師邱秋蘭共同討論下,他們認為,如果傳統太魯閣族的織帶,上面的圖騰是部落的靈觀、信仰以及文化價值;顏色代表的是族群的美學思想,工藝則蘊涵著他們的社會制度;甚至不同編織方法結合起來,成為飾品、家居品,更是部落的儀式、禁忌的表徵。
那為什麼不能將傳統的美勞課、美術課,以織帶的工藝來教給孩子們?從織帶的過程中,重建孩子們的色彩與美學視野,還能將部落的傳統文化蘊涵在一條織帶與不同的織法、圖騰之中。
於是,在花蓮文化局社造點的計畫協助下,明利國小與部落一同提出社造計畫,以工藝師的傳統技術,進入到學校教育,不僅創造部落國小的特色教育,還從傳統的學科中,找到多元的途徑,取代制式的學習,給孩子們特殊且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文化教育、地方教育。
轉載自下面網頁
https://www.seinsights.asia/article/3290/3273/6723

 
 

回覆文章

 
請先登入會員
 
 
 
 
 
勵志網站‧人生經營論壇

回首頁

隱私權政策

服務條款

使用說明

交易安全

合作與廣告

檢舉 / 回報

聯絡我們

常用Q&A

 

Copyright © 2011 勵志網站‧人生經營論壇  客服信箱:service@life-uprise.com
重要聲明: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勵志網站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
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。